门诊上接了一个右特发性面神经炎的IT帅哥。
黎先生他是一个工作超级认真的男人,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踏实、完美地完成每一项工作。
为了更快、更好,他特意在自己的右手边再添一部电脑。
然后“奇迹”的事情就突然发生了,他一觉醒来,右边脸的肌肉居然不受自己控制了。
而且右耳朵有强烈的尖叫声。
回忆昨天右眼睛就有点不适,流泪,怎么今天右边面部就麻痹了!
右边的耳朵附近有疼痛感,脸部和舌头麻木。
右眼睛闭合不全,额纹变浅,鼓腮不能,口向左歪。
西医院诊断为右特发性面神经炎,开了点激素口服药和营养神经的药,吃了几天没有好转的迹象。
然后就过来找我了。
那为什么呢?
黎先生平时睡眠浅,特别容易醒,好在能再睡。
晨起咽喉有痰。
苔白腻而滑,中有裂痕。脉右弦滑,左沉滑。其他正常。
当时,看了他的舌象,摸了一下脉像,其实很明确他是工作压力大,经常要熬夜,身体较虚弱,抵抗力较差,受右手那个亮亮的屏幕影响到了,所以出现右眼睛闭合不全、口歪,单侧面部活动受限,就是中医常常强调的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
治疗前我是先叫黎先生做一些面部动作:
◆皱眉,观察眉之间的皱纹;
◆抬眉,观察前额皱纹;
◆闭目,观察是否可闭目和眼睛的皱纹;
◆耸鼻,观察鼻唇沟;
◆撅嘴,观察口唇沟,口的歪斜程度;
◆鼓气,观察鼻唇沟歪斜的程度;
◆闭嘴,观察是否漏气。
患侧一般无皱纹或皱纹不明显。
观察皱纹可帮助医生了解治疗过程中的进展情况。
因此,每次治疗前先察皱纹,记录是否有变化。
为什么说是受到右边屏幕的影响?
当人的一侧有比较亮的屏幕,人的眼睛会不自觉地偏向一侧。
运动眼球的肌肉:一侧共6块。
包括4块直肌和2块斜肌。
4块直肌是上直肌(使瞳孔转向上内)、下直肌(下内)、内直肌(内)、外直肌(外)。
2块斜肌是上斜肌(下外)、下斜肌(上外)。
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不对称的状态下,气血流通是不一样的。
长时间的左右脸肌肉气血的不平衡,导致面部一侧容易受外邪影响。
这时候,太阳经主开,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。
患者由于疲劳过度,太阳经阳气虚。底子一差,就容易被欺负,风寒邪趁机侵入,寒邪凝滞,太阳经不畅导致口僻、头项痛、耳痛等症。
阳明经循行于面部。
阳明经筋的松弛与口僻有直接联系(口眼歪斜)。
《灵枢·经筋》写道:“足阳明经筋: 足阳明之筋......上颈,上挟口,合于,下结于鼻,上合于太阳。太阳为目上纲,阳明为目下纲。其支者,从颊结于耳前。其病: 卒口僻(口角歪斜),急者目不合,热则筋纵、目不开。颊筋有寒则急,引颊移口:有热则筋弛纵,缓不胜收,故僻。” 阳明经主阖,外邪先侵入太阳经继则导致阳明经的郁热于内,引起口僻症状。
所以合谷、曲池要用。
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,阳明经在三阳主阖,多气多血,行气作用强。它的作用较广,能温阳解表,温阳益气。
黎先生右耳上、右耳后下附近疼痛,说明仍在急性期。
●乳突疼痛最常见于天柱、风池、完骨等除穴,但也能在王枕、脑空、痪脉、风府、大椎等处出现,必须仔细触摸,若发现异常疼痛则先针此部,而不针面部的穴位。乳突炎性疼痛缓解之后再治面瘫后遗症。
所以,一开始我没有扎脸上的穴位。
还选了太冲穴,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,厥阴经在三阴主阖,主阴血,可使全身气血输布开,从而调理经络,治血虚导致的面麻。
●因为身体虚弱,还加了足三里和血海。
✔第一次针灸后,面部肌肉好转,右耳、乳突附近无疼痛。听力好转,仍耳鸣。
✔第二次针灸加了丘墟和太溪,针灸后立马觉得舌头灵活度好转明显,乳突附近无疼痛。听力好转,耳鸣基本消失。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。
✔第三次针灸继续巩固治疗。